发布时间:2021-01-24 02:01:00 阅读量:40657 作者:皓清
2010年,德鲁因患上莱姆病而经常不能正常办公,职责权限出现空缺,伦敦交易团队和纽约交易团队的矛盾日渐公开化金融理财案例。
交易团队矛盾因CIO权限出现空缺公开化
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本月初承认交易巨亏20亿美元。尽管亏损主要由一名交易员引发,但银行内部的监管疏漏一直是外界追问焦点。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综合10多名银行内部人士的采访内容报道,摩根大通“肇事部门”首席投资官办公室长期“内斗”,导致监管缺失,或许为如今的巨亏埋下祸根。
居功自傲
不愿公开姓名的摩根大通交易员介绍,首席投资官(CIO)办公室下设伦敦交易团队和纽约交易团队,分别负责伦敦市场和纽约市场交易业务。长期以来,两个团队间存在矛盾,但由于首席投资官艾娜·德鲁坐镇主持日常工作,这种矛盾至少在2010年前没有公开化。
现年55岁的德鲁虽然已经辞职,但在银行内部人士眼中依旧威望甚高。德鲁先前每天早上会召集伦敦和纽约团队开电话会议,分析交易日当天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醒交易员保护交易仓位。
几名摩根大通高管说,2008年金融危机中,即便其他银行蒙受巨额损失,德鲁领导的交易部门依然表现卓越,帮助她与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迪蒙建立了深度信任。
“我一直认为,她是个头脑冷静、完美的经理。”曾经与德鲁共事的花旗集团前高管彼得罗斯·萨巴塔卡基斯说。
不仅如此,德鲁的下属也对她敬佩有加。据一名前交易员回忆,德鲁一名手下因大举押注一种证券产品而在2009年出现不小浮亏,她没有按惯例要求抛售止损,而是在了解这名交易员的分析后支持他继续持仓。最终,这笔押注扭亏为盈,为银行带来10亿美元利润。
“只要艾娜在,事情就会顺利。”一名前交易员说。
在银行内部人士眼中,德鲁的成功开始让整个首席投资官办公室愈发自信,甚至说“过于自信”,而高层的信任也使得德鲁管理权限下的交易所受监管放松,为日后交易员大手笔押注埋下隐患。
内斗升级
一些交易员回忆,德鲁不在的时候,每天早晨的例行电话会议经常变成“吵架比赛”金融理财案例。纽约交易团队主管奥尔西娅·杜尔斯滕与伦敦交易团队主管阿基利·麦克里斯已成为公开的“死对头”。
正是在德鲁告病阶段,麦克里斯管理的伦敦交易团队在金融市场押注越来越大。杜尔斯滕在一次电话会议中对这种冒险行为提出反对,但被麦克里斯惯例性的喊话声压了下去。
《纽约时报》报道,这一时期,摩根大通的一些业务已经出现亏钱,但首席投资官办公室旗下部门仍带来可观收益,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
“没有人可以真正挑战麦克里斯(管理)的交易员。”一名前风险管理主管说。
终酿苦果
一段时间休养后,德鲁返回首席投资官办公室履行职责。不过,这时的德鲁已经不坐在交易部门上一层的办公室,而是坐到了象征更高级别的银行高管楼层。
一名前交易员说,德鲁不再像以前那样埋头监控日常交易情况,杜尔斯滕和麦克里斯则希望从这种实际空缺中获得更多职权,“就像一场圈地运动”。
2011年初,来自一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艾琳·谢接替退休的杜尔斯滕,负责纽约交易团队。由于需要熟悉工作,资历尚浅的艾琳·谢虽然也与麦克里斯在电话会议中争吵,但更难以约束伦敦交易团队。
“没有人能够阻止麦克里斯,因此他和布鲁诺·米歇尔·伊克西尔(20亿美元交易巨亏的核心人物,被媒体称为“伦敦鲸”)可以为所欲为。”一名前交易员说。
被称作“伦敦鲸”的交易员伊克西尔在债券市场大举建仓,因市场走势与预判相反,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损失惨重。
《纽约时报》说,就像已经离职的德鲁一样,麦克里斯和伊克西尔预计也将因为这次巨亏离开摩根大通。
链接:
奥巴马呼吁加强华尔街监管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日前说,摩根大通银行近期巨额亏损事件表明,需要推动落实强化金融行业监管的新措施金融理财案例。
“如果不改革华尔街,我(政府)将发现自己和纳税人再次因华尔街的错误落入圈套。”奥巴马当天发表每周例行媒体讲话说,“我们必须完成这场改革,把那些措施落实到位。”
美联社报道,奥巴马推动实施的措施包括:要求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持更多现金流,以应对可能的亏损;同时,对管理不力的企业高管施以减薪处罚。
奥巴马说,金融机构如果“没有欺诈行为”,就不会惧怕这些措施。(耿学鹏)
不仅是索罗斯或其他美国投行,对于金融文化的追求,欧洲人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日盛一日的兴趣,也早就于18世纪末一改曾高度倡导的人文主义,强调逻辑推理与分析的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平等、博爱的处事原则,变成了咄咄逼人的出击姿态,最终导致欧债危机的发生。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9日宣布,根据国务院决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债券”将于近期开始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为1875亿元。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商业银行的个人房贷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批贷难、放款难等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额度“告急”。此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央行也多次要求各家银行对个人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宅的贷款必须予以保证,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购买首套普通商品住宅,银行要给予贷款。
9月17日-18日是美联储的下一次公开会议时间。全球都在热切地关注着这次会议所即将做出的QE3命运走向。那么,QE3是否退出呢?为此,我们的猜测是一定会退出的。只不过将以渐进形式退出,而不会一次性终结式的全部按消减每月850亿美元的形式退出。换言之,不存在QE3是否会退出市场的争论必要,只存在以什么样的规模和方式退出的争论。
“到2020年,要在前海实现‘万千百十’的发展目标:即由港资、港企开发使用的建筑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港资服务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功孵化培育的港资创新创业领军企业超过100家,建设香港优势产业十大集聚基地,包括金银业、文化创意等,希望利用两地优势互补,为更多香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张备说。
据悉,消费者可依据《指引》,对上述误导销售、夸大收益等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进行检举和控告。监管部门对经查实的侵害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银行将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督促其纠正;而对于消费者认为未得到银行妥善处理的投诉,监管部门将进行协调处理。
无疑,阿尔文德和安尼特所观察到的实际效果会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的建议在我们的分析看来极小可能会被美联储所采纳。原因是,去年9月22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推出的“4000亿美元扭曲操作”即便在今年六月份到期时仅只被延长到今年年底,但其所追求的“产业化救助目标”已十分明确。同时,为了维系美国国债的长期价值,“扭曲操作型QE3”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联储选择平衡型QE3退出政策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阿尔文德和安尼特所建议的“QE3单边退出政策”。当然,即便给出上述分析性展望,在9月5日至6日即将于圣彼得堡召开的G20峰会上,关于美联储的QE3退出机制议题也仍然会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毕竟,它不仅关乎全球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同时更加深刻地关系着现代中央银行体制能否回归以往正常的可能性。因此,要想确保市场机制能够产生一般均衡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话,货币政策必须得是“无产业”和“无市场主体”差别的,必须得是一视同仁的。然而,这样的中央银行体制在QE政策出台之后已经被全面瓦解。MBS式的QE政策已经明显是一种比价格歧视更为严重扭曲的市场歧视政策。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获得QE选择性青睐,而有的,诸如雷曼兄弟,则遭遇灭顶之灾呢?
下一篇: 受美国经济忧虑带动 现货金价连升三周